首页 > 人才方案 >人才推介会的方案,人才推介会文案

人才推介会的方案,人才推介会文案

克图人才网 2024-03-21 21:26:08 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人才推介会的方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才推介会的方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?

主要是察举制。这种选才制度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,注重声名取士;特点是以荐举为主,考试为辅。

人才推介会的方案,人才推介会文案

我们都知道汉朝以前的官员是世袭制,也就是只有贵族世家的子弟才能担任官职。商鞅变法以后,秦国转变为以军功晋升,但是贵族还是官员的主要来源。

秦朝二世灭亡,刘邦改变先秦以来的做法,开始注重以品行而不是家族地位来考核官员。汉朝建立以后为啥崇尚黄老之术,采取”无为而治“的宽松政策,这是因为社会被打烂了。经过秦末战争,人才极度缺乏,所以汉高祖刘邦希望从民间选取品德才能好的人担任官职。

在汉文帝时期,曾下诏要求地方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;在汉文帝十五年,诏诸侯王、公卿、郡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,被举者百余人参加对策,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。这个时候察举制并没有正式确立,只是把它做为补充官员的偶然之举,既没有明确规定举荐的期限、人数,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荐举标准和规范的荐举程序。

汉武帝在继位后诏令“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”,这时候才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制度。

1.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只以儒取士,明确规定其他各家不得举荐,这开创儒家治国的先河;被举者的出身、职业、资历、才能、年龄等都有规定;对举荐者也有条件,每年的岁举,由刺史、太守、相等地方官员负责。西汉前期,中央政府中的三公、九卿中都有分工,西汉后期,尚书逐渐参掌察举。

2.举荐采用儒家思想为指导,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本标准,并且要求各郡、国按固定时间举荐。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正式形成“四科取士”和“光禄四行”的察举标准。四科取士为:“一曰德行高妙,志节清白;二曰学通行修,经中博士;三曰明达法令,足以决疑,能按章复问,文中御史;四曰刚毅多略,遭事不惑,明足以决,才任三辅令。皆有孝弟廉公之行”。“光禄四行”为质朴,敦厚,逊让,节俭。

3.举荐规范:起初孝廉为每州郡岁举一至两人但是由于各郡区域大小不等,人口多少不一,平均分配荐举人数显然有失公平,所以在汉和帝的时候更加细化,大概每廿万人岁举一人,不足廿万人则两年一举,不足十万人则三年一举。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优惠。

汉朝的察举科目包括:孝廉、秀才(东汉称茂才)、贤良方正(或贤良文学)、明经、明法、尤异、治剧、兵法、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,这其中以举孝廉为主。

当然了,汉代虽然以察举为主要选官方式,但也有其他的用人方式:诸如征召、辟除、荐举、博士弟子考课、任子、纳赀等等途径。

主要是察举制,亦称推举制。汉朝自汉武帝,以孝治天下。举孝廉,故特制孝廉科。也就是地方官员州长、牧长之类往上级往中央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。然后再经经考核认命官员。配套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。公卿世家中养着一群幕僚,幕僚又可以相互推荐低层人才。

到了三国时也是如此的,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,什么卧龙凤雏,贤人良将,都是被公卿幕僚们推荐给君主的,刘备三顾茅庐前,中间还要有水镜先生、徐庶等的举荐,这诸葛亮也就被选拔出来成了他的忠将良才。察举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,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弊端已经十分突出了,土地兼并严重,往上举荐人才的通道也被世卿大家族大地主阶级垄断,造成地方拥兵自重,潘镇割据,八王之乱。到了隋唐时,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才推介会的方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人才推介会的方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